相关文章
Related Articles详细介绍
脑出血动物模型的选择
大鼠、小鼠、兔、猴、狗、猪。其中,SD大鼠是目前常用的脑出血实验动物,其优势是价格低廉、容易饲养,可以选取大样本实验,实验数据较可靠,且大鼠相对于大动物而言,形体较小,可控性强。人类脑出血的常见位置为尾状核,而大鼠的尾状核是脑内最大核团,较易观察大脑的生理病理变化,所以用大鼠制作脑出血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人类脑出血部位。
造模方法
目前开展科学研究的常用脑出血模型包括四种:胶原酶注射脑出血模型,自体血注入脑出血模型,微球囊充盈脑出血模型,高血压性脑出血模型。
一、脑出血模型种类
1胶原酶注射脑出血模型
胶原酶分为多型,目前研究认为Ⅳ型和Ⅶ型用于脑出血建模最恰当。
造模方法:SD 大鼠麻醉消毒后固定,颅骨转孔,使用立体定位仪定位大鼠脑一侧尾状核,将微量注射器针头插入脑组织尾状核,分别分组注入0.5μL胶原酶,连续观察10 min后即可见发生出血,且出血后症状明显、持续时间较长。
优点:方法简单、快捷、成功率较高,出血稳定性好,并可多次重复;其能较好地模拟人体脑血管自发出血的生理生化过程以及出血后血肿持续扩大的病理变化过程。
缺点:胶原酶并不能造成血管的物理性破裂,实际上是造成了小血管的广泛慢性渗血,形成的血液渗出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局限的血肿,急性占位效应不明显,与人类脑出血的病理过程仍有区别。另外,胶原酶本身可造成脑组织严重的炎症反应,并且对血管有广泛的破坏作用,这些不良作用可对脑出血后单纯由血肿形成的炎症反应研究产生干扰。另外,胶原酶对脑组织有细胞毒性作用,可严重损伤神经功能及血脑屏障,因此并不能wan全模拟人类单纯脑出血后二次损伤的病理生理状态,不能用来研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血液循环障碍,有一定的局限性。
应用:适用于评估脑出血后各类指标的长期观察。
2自体血局部注入法
①单步注射法
该方法是抽取动物自身一定量血液通过定位技术注入该动物脑尾状核造成该部位血肿的一种建模方法,自体血尾状核注射脑出血模型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脑出血模型。
造模方法:麻醉并固定动物后,动物颅骨局部转孔,取选定脑组织局部注射动物非肝素化自体血,注血量与动物脑组织大小相关(鼠脑注血量分别为25 μl、50 μl和100 μl,分别相当于人脑20 ml、40 ml和80 ml的出血量)。
但是自体血注入法存在注血过程中血液逆流现象,影响了血肿大小形成的稳定性。由于尾状核较为致密,注血时局部压力较高,而新鲜凝固的xue块强度很低,很难抵抗血肿膨胀的压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血液逆流的难题。
优点:由于造模方法操作简单,特别是应用立体定向仪后,动物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且血肿位置更加精确,除有不可避免的穿刺针道损伤外无其他异体物质和杂质,故该模型的病理过程更接近人的自发性脑出血。
缺点:模型都不能呈现良好的可重复性,且造成的血肿体积不稳定,成功率较低,同时有出现脑室及硬膜下间隙之间破裂出血和注射的血液返流等情况。
3.微球囊充盈模型:通过在血管内放置微球囊并充盈血液来模拟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4.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模型:使用易卒中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或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这些模型自然发展高血压,最终可能导致脑出血。
5.基因修饰模型: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模型,如高血压脑出血转基因模型、脑淀粉样血管病转基因模型等,这些模型可以模拟特定基因突变与脑出血之间的关系。
在建模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目标选择合适的模型,并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确保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最新的研究和指南,
如《自发性脑出血动物模型选择及临床前药物试验指南(2024年版)》,提供了关于不同动物模型的优势、建模原理、技术细节以及神经行为评价技术的详细信息,
这些资源对于设计和实施脑实验至关重要。
参考:
[1]杨凡慧, 杨朝鲜与张春银, 18F-FDG micro-PET/CT在活体大鼠脑出血模型中的诊断价值.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1. 45(4): 第231-236页.
[1]苏男等, 脑出血实验动物模型动物选择与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2. 38(12): 第91-96页.
产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