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Related Articles详细介绍
宿主细胞结合:RSV通过G蛋白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纤毛结合,F蛋白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融合,释放核衣壳。
基因组复制:病毒RNA与N蛋白形成螺旋结构,依赖聚合酶复合物转录mRNA并复制基因组,新病毒颗粒在细胞膜组装释放。
免疫逃逸策略:形成 同步体(syncytia) ——多个细胞核共享脂质膜的细胞群,延迟病毒载量峰值并逃避免疫识别。
F蛋白的前融合构象含关键抗原位点(Ø、V),是中和抗体主要靶点,为疫苗(如nirsevimab)和单抗的核心设计基础。
临床验证:nirsevimab对婴儿RSV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有效率达70-84%。
模型类型 | 物种 | 应用场景 | 局限性 |
---|---|---|---|
小鼠模型 | BALB/c, C57BL/6 | 宿主免疫机制研究、疫苗/药物初筛(成本低、遗传背景清晰) | 呼吸道解剖差异大,需高剂量感染模拟重症 |
感染途径:鼻内滴注(模拟自然感染)、气溶胶暴露(研究空气传播)。
评价指标:
病毒载量(斑块形成试验/PCR)
肺组织病理(HE染色、炎症评分)
免疫应答(流式检测T细胞、ELISA测细胞因子)。
SIS/SIRS框架:
年龄分层模型:将人群分为5组(0-1岁、2-4岁、5-15岁、16-64岁、≥65岁),纳入母体抗体衰减、重复感染机制。
交叉保护状态(P) :感染一种病毒后获得短期交叉免疫。
参数校准:
使用负二项分布拟合实验室阳性样本数据。
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量化季节流行差异。
流感-RSV干扰模型:
机制假设:
流感感染降低RSV易感性(θ↓)
缩短RSV共感染传染期(η↓)
降低RSV感染力(ξ↓)
产品咨询